【党建与思政大会】精配方 创工艺 新包装 打造思政课“大餐”

发布时间:2020-05-21 发布者: 编辑:向文容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满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道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喜欢‘吃’。”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在配方、工艺和包装上下功夫。

一、精准定制内容,精配方

面对个体意识及自主性极强的“00后”大学生,过去教师以“先知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告白式”“劝诫式”的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让学生累觉不爱。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也可以在网络社区、微信、微博上获取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评论,来了解其思想动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在精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体系,将统一的教材变成鲜活的个性化教案,从而不断提升教学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不能绕开问题讲,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困惑,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解读和解答,厘清青年一代思想迷雾、指点迷津,增强获得感。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在讲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章节时,由香港修例风波引导学生思考风波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探讨西式民主的弊端,从而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对分创新教法,创工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预设性教学转变为生成性学习,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功能明确的四个过程,即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通过以学定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过去“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教学指向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还能让学生于唇枪舌剑中感受思维的碰撞和博采众长的乐趣。本学期受疫情影响我们化危为机,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学生以战疫情为主题制作的幻灯片佳品纷呈,孩子们被同伴的作品惊艳到直呼再不努力就完蛋了。在这种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不经意转换中,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启迪与教化。

三、线上线下共振,新包装

信息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学习方式、信息接受偏好等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不仅要实现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还必须注重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驾驭和运用,用好“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学生受启迪、受教育,让课堂不晦涩、教育不死板,让有意义变成有意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来得更加重要。对分课堂的作业重点在态度,不在质量;对分课堂的讨论, 重点在过程,不在结果。

改革传统的思政课教与学形态,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让思政教育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思政教育这份“大餐”回味无穷,在接续奋斗中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正心诚意,一身正气”。所谓“正心”,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们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所谓“诚意”,就是对学生要用心、用情,真正关心、尊重学生。思政课是“政治课”,也是“人生课”,不能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路人心态”,而要积极地做他们情感的倾听者和思想的塑造者,如此思政课才会恢复本该有的温度。所谓“一身正气”,就是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爱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个大舞台,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一定要勇担历史责任,以实际行动履行好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