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学院组织召开“智能时空信息处理与融合”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12-01 审核人:吴凤庭 编辑:向文容 浏览次数:

11月29日,电气学院邀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6名专家学者举办了一场“智能时空信息处理与融合”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线上形式开展,从上午9:00持续到下午17:00结束。与会专家结合电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并对电气学院青年博士今年的自科基金项目申请提出了宝贵建议。电气学院博士教授和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了此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电气学院副院长章磊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肖丽霞教授做了题为“多维度大规模MIMO天线架构设计与信号处理”的报告,介绍了基于索引维度的稀疏射频链路大规模MIMO设计,无源大规模MIMO设计,太赫兹大规模MIMO设计以及低复杂度信号检测技术。

南京邮电大学余亮教授做了题为“面向建筑能源系统的智慧运行控制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建筑能源系统的相关背景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有望克服这些挑战的可能性,并给出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在多区域商业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共享办公建筑内暖通空调系统与个人舒适系统协同控制、智慧家庭能量管理以及含氢建筑能源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江涛教授做了题为“无源背向散射赋能“人-网-物-境”万亿级互联”的学术报告,报告梳理了无源背向散射和通信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从环境中来,到环境中去”的无源背向散射,赋能“人-网-物-境”万亿互联,并针对学院今年两位青年的自科基金申请书进行了详细点评。

华中科技大学刘光华副教授做了“浅谈系统观在无线通信研究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编码调制一体化的角度粗浅讨论一下系统观在无线通信研究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姜中山副教授做了“利用GNSS数据研究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GNSS技术对局部和区域的水文质量变化尤为敏感,其有望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信息带来新的契机,可以为研究区域水文动力学过程和极端水文事件时空特征提供基础数据。

湖南科技大学吴文豪副教授做了“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的学术报告,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具有监测范围广、精度高及全天候监测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报告通过时序InSAR技术在矿区、机场、城市、滑坡、交通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现INSAR技术独特的魅力。

【专家简介】:

江涛,IEEE Fellow,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等。

余亮,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鼎新学者。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担任IEEE PES智能电网与新技术委员会(中国)智能电网与人工智能分委会理事,国际权威期刊IEEE TSG, IEEE TPWRS, IEEE TII, IEEE TSTE, IEEE TIE, Applied Energy, IEEE/CAA JAS等杂志评审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肖丽霞,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大规模MIMO设计 、新型波形设计, 基于压缩感知及机器学习的信号处理。 主持或者参与国家自科基金及重点研发项目3项,发表IEEE汇刊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1项。

姜中山,男,博士,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2022年度“百人计划” 第三类引进人才(青年学术骨干)。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在RSE、EPSL、JGR-SD、JH、STOTEN、GPS Solutions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篇。

吴文豪,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2016年0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InSAR基础理论与数据处理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承担多项InSAR应用项目。

刘光华,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IEEE Member,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创新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

通讯员:邓连生